西汉鼻钮成语吉语铜印章“宜子孙(人物)”古玺印
【尺寸、重量】印面纵约19.39毫米,横约18.84毫米,总高约14.38毫米,重约16.0克
【描述】西汉早期风格,坑口不错,铜性坚实,通体表面干净利落,几近无锈,大部分泛灰皮,仅穿孔内留有一层薄薄的土锈皮,印台表面个别地方有些许零星土锈斑,侧面有一两个浅坑,印面外边缘有几处磕碰小豁,字口内局部有些露铜,个别地方有土锈未清理,文字清晰,图案完整。整体铸造,鼻钮高耸,印台较薄,尺寸硕大,当为西汉早期之物,印面左半部分竖排三字为“宜子孙”,白文,字口深浅不一,文字颇为随性,不拘章法,右半部分为人物图形,阳文,头部和四肢清晰可见,体修长,一只胳膊高高举起,另一只下垂,头顶有一物,弧状,不知为何物;文字与图案朱白相间,构思精妙,独具匠心。
“宜子孙”,吉语,除汉印外还可见于汉代铜器、铜镜、瓦当、陶器、砖石、玉器、织锦等铭文,意为子子孙孙能长久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宜子孙”意识在汉代是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上至皇室宗族,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持此想法,子孙繁衍不息深受世人的赞誉和羡慕。
此印印文的文字加人物布局方式在汉印里极为少见,类似的印文仅见“封完(人物)”,《盛世玺印录》收录有一例,第229页编号为399,印面尺寸仅12毫米,印文为人物侧身跪坐,上肢举起作拱手状,“封完”为汉代书信往来常用语,与文字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故此印里的人物亦应与“宜子孙”有必然的联系,“宜子孙”当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而“高禖”在汉代是主管婚姻和继嗣之神,在汉代画像石里很常见,亦有作人或神形象者,《汉书》卷五一《枚乘传》:“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枚)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颜师古注:““高禖,求子之神也。”因此此人物形象或为”高禖“神,与“宜子孙”印文亦颇为相合。价格:22000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描述】西汉早期风格,坑口不错,铜性坚实,通体表面干净利落,几近无锈,大部分泛灰皮,仅穿孔内留有一层薄薄的土锈皮,印台表面个别地方有些许零星土锈斑,侧面有一两个浅坑,印面外边缘有几处磕碰小豁,字口内局部有些露铜,个别地方有土锈未清理,文字清晰,图案完整。整体铸造,鼻钮高耸,印台较薄,尺寸硕大,当为西汉早期之物,印面左半部分竖排三字为“宜子孙”,白文,字口深浅不一,文字颇为随性,不拘章法,右半部分为人物图形,阳文,头部和四肢清晰可见,体修长,一只胳膊高高举起,另一只下垂,头顶有一物,弧状,不知为何物;文字与图案朱白相间,构思精妙,独具匠心。
“宜子孙”,吉语,除汉印外还可见于汉代铜器、铜镜、瓦当、陶器、砖石、玉器、织锦等铭文,意为子子孙孙能长久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宜子孙”意识在汉代是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上至皇室宗族,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持此想法,子孙繁衍不息深受世人的赞誉和羡慕。
此印印文的文字加人物布局方式在汉印里极为少见,类似的印文仅见“封完(人物)”,《盛世玺印录》收录有一例,第229页编号为399,印面尺寸仅12毫米,印文为人物侧身跪坐,上肢举起作拱手状,“封完”为汉代书信往来常用语,与文字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故此印里的人物亦应与“宜子孙”有必然的联系,“宜子孙”当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而“高禖”在汉代是主管婚姻和继嗣之神,在汉代画像石里很常见,亦有作人或神形象者,《汉书》卷五一《枚乘传》:“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枚)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颜师古注:““高禖,求子之神也。”因此此人物形象或为”高禖“神,与“宜子孙”印文亦颇为相合。价格:22000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