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百家书坛之长 创千古草书之人
——评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马占禄
人人都说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杰出的书法艺术家。毛泽东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成就辉煌,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书坛横空出世的艺术高峰。她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又服务于全中国人民大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毛体”。开创毛体的毛泽东不愧为是现代书法史上众采百家,循规创新的第一人。
一.众采百家,熔千古于一炉第一人。毛泽东早期的书法(1900-1938年)是端庄严谨的行楷体。出身于湖南韶山的毛泽东,七岁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帮父亲记帐并练习书法。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在学校和老师杨昌济家里,耳濡目染了很多名家法贴。从1915年读《明耻篇》写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批语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对严谨雄浑、气韵生动的晋唐法贴的临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1911年后,毛泽东在长沙生活了十五年,在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峥嵘岁月”里,他一边和“百侣”同窗畅谈诗文,议论时事,一边习碑练帖,默默地吸收着晋唐书风的营养,建立了一生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书风也从早期的行楷过度到中期的行草体。据陈秉忱同志回忆说,毛泽东“早年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用笔严谨又开拓”,在延安“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等帖,一直带在身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环境的改变,已形成自己独特书法风格的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仍广置碑帖,批阅临习,化他为我,神摩于心,从一点一撇中洞见古人精微之妙,师古不泥古,融天机于自得,集千古于一炉。书到意境时,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直到“旭日临窗”。据资料统计,在毛泽东书房里,所存拓本和影印碑帖六百多种,看过批阅的晋唐法帖四百多本。1949年和1957年两次访问莫斯科他都把《三希堂》法帖视为珍宝随身携带。在他的床上、书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他临过、批阅过的名家字帖,直到1975年还带病阅读黄山谷的墨迹。从已发表的毛泽东手迹来品味,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书法都已具有无法不备,无妙不臻,顺手天机,变化无穷的独特风格和气势。手书李白《将进酒》,是毛泽东书法精品之一。整幅作品八页十三行,起笔如风涛奔涌,气势天降,紧接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气直贯,牵丝不断,如流水速,似脉相通。再往下,“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映带呼应,布局精到,作品后半部润燥相宜,枯湿自然,书家的感情随着诗人 “日饮三百杯,长醉不愿醒”的痛苦心态一起跳跃和流动。整幅作品出碑靠帖,新变出奇,提按顿挫,翻转自如,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美的享受。类似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毛体书法是从传统的“晋人之韵,唐人之法,宋人之意,明人之态”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革命的风雨浪涛中锤炼出来的,三十年代的书风,奠定了六十年代的高峰,堪称当代书坛撷英咀华,兼众妙之长的典范。
二、循规创新,求新求变第一人。书法是艺术的线条,她是以文字为载体,用抽象的点画组合去张扬体味具体的客观事物。宋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毛泽东书法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和崛起的,他深谙唐代书家李北海的至理名言,“学我者病。似我者死”。他就象“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一样,不断打破传统书法的条条框框,跳出藩篱,将书法的用笔、结体和章法的丰富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毛体书法美的广阔天地。
1、立体多变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载体,毛泽东凭自己雄厚的书法功底,循规创新,不求法脱,将线条艺术的空间经营的变幻莫测,气象超然。《人民日报》是1948年毛泽东为中央机关报的题词。四字并排,大小相背,笔重墨浓,左右呼应,“人”字露峰入笔,纵劲下撇,渐行渐提,捺与撇的中部承接,中锋起笔造势,侧锋挑起呈妍,字势左右开张,险展稳收。一撇一捺如金凤亮翅,游鱼奋尾,显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迈开大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民”字点画紧缩,为“报”字留下了笔墨驰骋的空间。作品形质浑厚,刚劲挺拨,独具匠心地突出了“人民”和“报”的主题。
2、险绝神奇的结体美。独具特色的结体风格,是毛体书法美的形象展示。毛泽东书法在经历了学生时代的方块行楷和战争年代的纵长侧势的结体变化之后,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进入了贵越群品,精透熟极的辉煌阶段。用笔结体连绵飞动,人逾古稀,心随所欲,传世佳品异彩粉呈,硕果累累。《清平乐蒋桂战争》手迹结体奇随势生,奇正相依,参差险夷,俯仰成趣。上阙的“风”字起笔峻峭,气势超凡,呈左斜式。紧接着“云突”二字一虚一实首归平正。“变”字正中有奇,与“军伐”组成一行,字成左势,行朝右倾,字里行间显露出对风云变幻的怨愤和军阀的蔑视。“重开”二字更是玩味,笔划左右相背,空间疏密互衬。紧接着几行变化多端的轻重疾涩,把“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带到字里行间。
3、连绵飞动的章法美。书法作品的第一印象来自章法产生的艺术效果。毛泽东章法出手就连绵多姿,气势磅礴,尤其到了晚年更令人叫绝。手书李白《下江陵》、王昌龄《随军行》、陆游《咏梅》等都是精美绝妙的不朽佳作。《七律到韶山》布局更显奇特,“别梦依稀”起笔连动,入险增势,全幅作品二十行,多则五字,少则两字,行行姿意错落,惊险横生。“遍地英雄下夕烟”以燥攻险,以润取妍,润燥互应,气韵兼得。“故园”二字占去整行的五分之四,“三十二”三字嵌压行底。纵观佳作,大小疏密,皆随其形。大如日月光天,小似珍珠落盘。
三、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第一人。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魏晋“二王”到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诸随良、薛稷),从盛唐的李孙张素(李邕、孙过庭、张旭、怀素)到宋代的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历代书家群星璀璨,没有一个能象毛泽东那样来自人民,代表人民。1942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人民的领袖,是君临天下的圣人,又是群众的普通一员,凭借人民为他提供的历史舞台,走笔留墨,施展才华。他的书法蜚声中外,无人不晓,久为人仰,高居楼堂馆所,低入窑洞寒舍,写在宣纸上,烟盒旁,眉批在文章边,记忆和传颂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毛泽东挥毫写下“准备反攻”四个大字,作品结构严谨,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准”字用笔竖如大刀,横似长戟,“攻”字象奋力扑向敌阵的勇士,中间二字坚定沉着,胜利在握,神似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投入战斗。
四、书如其志,书如其人第一人。明末大书法家付山把“人奇字自古”作为作书做人的准则,毛泽东书法也和历代名家一样,显示出人生的性格和品德。毛泽东一生是政治的一生,他的名字永远和“不进则退”、“改天换地”连在一起。他的书法是艺术的政治,他那主宰万物,横刀立马,气吞山河的书法神韵显示了一生的政治抱负。1961年手书《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作品线条情通意达,激*情满纸。“问苍茫”一笔书下,“大地”二字沉着收缩,敢问的豪情集中在既自信又坚毅大而突出的“谁”字上。毛泽东书法和他本人一样,具有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老霸权主义掀起了一股反华恶浪,为应对“四海翻腾”的国际形式,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迹,为后人留下无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