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投资资讯网交易在线  (http://www2.pm001.net/index.asp)
--  书报字画  (http://www2.pm001.net/list.asp?boardid=157)
----  书法艺术研究创作马占禄  (http://www2.pm001.net/dispbbs.asp?boardid=157&id=28202148)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4 11:29:00

--  书法艺术研究创作马占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5 10:2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6 10:58:00

--  

刍议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魅力

马占禄

书法,在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至今长盛不衰,更加走向辉煌。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虽只有简单的黑白二色,却暗合阴阳相生之理,内蕴无穷之变化。流连其间,如行山**上,令人目不暇接。书法,又是最具个性之艺术。清代刘熙载认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0页)那些美不胜收的线条,其实是书法家内在素质之外化,因而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书法,还是最为大众化之艺术。它与识字相伴而生,几乎每位识字者都学习过书法,因而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诸如此类,都是书法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数千年来,中国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并涌现出了许多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众多书法艺术明星中最夺目的一颗。毛泽东一生里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马背上,还是在陕北窑洞的灯光下,或是他进城坐定菊香书屋京城之后,他一直对书法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如痴如醉。毛泽东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冶百家于一炉而又自出新意,以现代内容和创新形式完成出形到神,从里到外的超越,终于形成了独具个性、傲视古今之“毛体”书法。

毛泽东的书法,汪洋恣肆、率真自然!毛泽东的书法,千变万化、鬼神莫测!毛泽东的书法,力屈万夫、气吞日月。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并非是纯艺术技巧使然。单就艺术技巧而言,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也颇有可批评之处,然而,就其盈于点画之间的气势而言,却令无数书法大家竞折腰。毛泽东书法的艺术魅力,是与他那伟人的人格密不可分的。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毛泽东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胸怀大志,坚定无往而不胜信念。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表达了他不甘庸碌、立誓成才的志向。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在湘乡县和省会长沙求学时期,在一些进步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树立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宏伟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寻求真理。自从他于1920年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的革命信仰就再也没有改变。比如,二战时期,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他的一些正确意见不被大家所理解,曾不断受到错误的打压,但他不分裂,不出走,而是相忍为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如一。

二是,毛泽东是一位经历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自参加革命以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但他总能化险为夷,革命历程极富传奇色彩。比如1927年9月初,34岁的毛泽东在湘赣边界被国民党民团所俘,又在押送途中机智脱险。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三是,毛泽东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比如,还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便看到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提出有了东北我们就有了胜利的基础,为解放战争抢占东北争取了时间。此外,毛泽东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谋局布阵,也充分显示了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如刘邓直出大别山,对三大战役的部署与指挥等,都是大谋略、大手笔,很难有人可以匹敌。他也是一位军事家,他著的《论持久战》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战书之一。

四是,毛泽东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为指导,对中国思维方式进行了变革和改造,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与中国优良思维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方式中国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现代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毛泽东是一位热情浪漫的诗人。诗坛盟主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毛泽东治理军国大事之外,业余爱好写点诗词,但也足已称得上是泰山北斗。毛泽东的诗词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性格浪漫、想象丰富,即便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长河中比较,也堪称一绝。

最后,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毛泽东的人民情怀。在毛泽东毕生的伟大革命理论和伟大革命的实践中,始终贯彻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的感情,鱼水相融,水**融、感人肺腑,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经历、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哲学家的深邃思想、诗人的热情浪漫、领袖的人民情怀,共同铸就了毛泽东那魅力无穷的独特个性和崇高品格。正是这种独特个性和崇高品格,使他的书法作品自然地流露出一股雄强超迈、浩然无匹之气势,这是那些在书斋里成长起来的书法家永远难以企及的。

毛泽东书法的艺术魅力无穷无尽,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一样,将会超越历史与时空而与日月同辉,万古长存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7 10:03:00

--  

书法巨人 ---毛泽东

 

                                                   甘省临夏      马占禄

 

 

 

对于毛泽东的书法,在毛泽东生前和逝世后,特别是逝世后,一些专家、学者及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论的特别多。时值毛泽东诞辰之际,我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字形。我们知道毛泽东对于书法研究很深,用他自己的话说,各个书体他都研究过,但他都不遵守,他写他自己的。对此,我们如何来理解呢?就是说各个体他都会了,但又都不合他心意,因此,要自己另走一条路。谈到此,我们说,古人不欺我。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那么,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不同凡响,就像领导中国革命一样,农村包围城市,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最后夺取了胜利。书法上同样如此。毛泽东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我们把他的书法和古人的书法放在一起比较就显而易见。他的书法结字造型有别于古人,又有相同之处。奇正相生,以险取胜,是主要特点。有的字单独拿出来不好看,但组合在一起又非常耐看,这一点我们在欣赏毛泽东书法的时候感受颇深。最有代表的是毛泽东自书诗词、题词的书法。

二、章法。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书法时,被古人高超的书艺折服。像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无论从结字、章法都达到了高度,千古流传,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在欣赏毛泽东书法时,也有同样的感觉。浑然一体,难舍难分,是主要特色,我们被毛泽东经典书法深深震撼。他的书法字体大大小小,奇奇正正,粗细结合,浓淡相宜,组合在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像忆秦娥_娄山关七律_长征沁园春_减字木兰花_广昌路上等书法作品,堪称经典。七律_长征在写的时候,漏掉了索字,但随手添来,十分和谐,不显其多。再如西江月_井冈山一副,最大的字和最小的字,相差悬殊,但看着又是那样的让人舒服。

三、落款。其实,我认为毛泽东书法最大的特点和创新就是在落款上。古代书法在宋以前一般是不落款的,明清开始落款盛行,并加盖印章,成为一体,为作品增添光彩。

毛泽东书法的落款独具特色,只有有数的几幅盖章,似乎又不是自己所愿,其余一概不加盖印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什么会如此呢?不加盖印章是否对其书法的整体美观有影响呢?我说,不但没有影响,反倒是如果盖了倒是不协调了。有心人可试一试。这就是毛泽东的独创之处,也是继承创新的最佳范例。其实,对于如何欣赏书法(包括绘画、诗词、散文及其他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写欣赏文章的时候,提出观点就行,留下更大的空间给读者,让他们去思考、想象,这是我的观点。至于说毛泽东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我们应予以高度评价和重视。随着毛泽东书法研究者越来越多,对毛泽东书法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我觉得中国书法界对毛泽东的书法重视了但不够,不能因为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政治头衔的光环所笼罩而忽视他的艺术成就,不给他应有的位置,包括他的诗词。

我们是不是觉得毛泽东他不是专业搞书法的都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相比之下,专业人士尚不能如此,感觉无面?其实不必如此。毛泽东不是神,但他也绝不是一般的人,这一点我们应该承认。曾经中国书法杂志搞了一个由群众和专家共同参与的无记名投票,评选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的活动,毛泽东以高票名列第五,这一殊荣名副其实。

法国前总统富尔在评价毛泽东诗词的时候说: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轶事,我的确相信他是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词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我想,用这一段话用来评价毛泽东的书法,恰如其分。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9 9:3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10 13:46: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15 10:45:00

--  

毛泽东书法的历史地位确定了毛泽东

     书法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马占禄

 

    毛泽东书法采千古之遗韵,溶百家之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毛泽东书法最优秀地借鉴和提高了古代书法艺术,并以现代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完成了从形到神、从神到韵、从里到外的超越。毛泽东学欧阳询书,而险劲过之;学王羲之书,而骨力过之;学怀素、张旭书,而气势过之。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强烈的个性之王,真正的草书之王——只有毛泽东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书圣!第一书圣!这就是结论。

     一、强烈的个性王:千帖览尽皆觉小,掀翻群山自为峰!

  毛泽东精研各体书法,对各体书法之弊,洞若观火。他曾说,“欧体字间架结构太规矩了。”“我不喜欢赵体(指赵孟),也不喜欢颜体(指颜真卿)的胖劲。”当俄语翻译师哲好奇地问毛泽东究竟喜欢什么书体时,毛泽东以后学者今能胜古的自信与霸气回答说:“各个体我都研究过,各个体都有缺点,我都不遵守,我都看不上,我写我的体。”这个回答无疑是斩钉截铁、毫不客气的,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法古泥古、厚古薄今之风的勇敢颠覆,这也说明了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和其政治军事实践一样,彰显着他压倒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压倒的强烈的绝胜个性。“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现代巨人的更大更高的成功,正是因为站在了众多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毛泽东书法的成长成熟,当然也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发展过程,其书法蕴含了深厚的传统功夫和娴熟的书法技巧。李讷说过:“老人家的书法,最初是学欧体的,后来转学颜体,又学过魏碑。”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书法就有二王的秀逸、孙过庭的俊拔、张旭的狂韵、怀素的放肆、苏黄的深厚、董其昌的洒脱……极尽法度,若不痛下苦功是难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得古人神髓,又以己意出之,毛泽东书法之所以能够独创一格,正是建立在对古人书法的学习创新之基础上。曾经指导过青年毛泽东书法的孙工先生,时隔二十多年再次相见,这样评论中年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沁园春·雪》“好!好!仿古而不泥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你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创一格,真不简单,你笔底自由了!”

  当然,与继承相比,毛泽东更重视的是创新:“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反对平庸,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平常人想不到又不敢做的事。在书法结体上,也是别具匠心,旗树一帜。他写字,常常打破对称格局,在不对称中追求艺术之美。构想独特、运笔大气、夸张出奇、险峻挺拔。无论俯仰伸缩,皆错落有致,令人称绝!”

  对于书家而言,功夫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毛泽东于此两者自无偏废。可以设想,如果有功夫无创新,终究止步于旧学;如果有创新无功夫,必难免归于虚空。毛泽东推崇创新,功夫又老辣到巅峰极至,加之个性极强、天分极高,其书焉得不达大成之境?

毛泽东书法达至大成之境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创立了毛体。黄庭坚说:“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唐代书法家李北海说:“学我者病,似我者死。”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毛泽东说:“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要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毛泽东在广涉古帖、临摹研习的基础上,敢破一切陈规,推倒一切偶像,终于发明本心,自作主宰,独成毛体,真正开创了引人入胜、汪洋恣肆、惊天动地的独特风格。正所谓:“损益古法不足虑,自创一格又何忧?”“千帖览尽皆觉小,掀翻群山自为峰!”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强烈的个性之王,他的书法创作彰显着他压倒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压倒的强烈个性,激励着后人向着超越古人、今能胜古、创新不已的大道上勇敢前进!

  二、真正的草书王:狂草超草圣,行草集大成!

  以狂草出名的怀素,被后人尊为“草圣”。田家英说过:“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的,写起来很有气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充分,亦远非全部。毛泽东的狂草作品,比如他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等代表作,“章法天成,行笔用墨,极为精熟,有重有轻,字又奇大奇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具有震人魂魄的艺术力量。”正是这些毛体狂草,把中国草书艺术推向了时代的、也是历史的巅峰,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空绝千古。

  以怀素、张旭为代表的唐代狂草,笔势虽狂放不羁,惊心动魄,恣意昂扬,挥洒自如,但其艺术思想则显现出相当的脱离实用、脱离人民的特征。这与毛泽东书法很好的驾驭了艺术性与实用性、先锋性与人民性这些重大矛盾,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这正是怀素等狂僧酒徒素所不备的强大特征。至于张旭,唐·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曾评论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张旭他技既寡,思想亦浅,书法内容势必难免单薄,这怎么能与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至极境的毛泽东草书相抗衡呢?当然,怀素等古代大家的狂草,还是给毛泽东草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主要是指形式的借鉴。

  我们说毛泽东草书超过草圣怀素,还有三点原因:首先,毛泽东顶天立地的气魄绝非自学怀素而来,这是不辨自明的;其次,从书法家的名单来看,怀素、张旭、欧阳询、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米芾和郑板桥等,都是毛泽东的深研对象;从思想倾向上看,实际上为民请命、开仓济民、关怀百姓疾苦的郑板桥,应该较孤云野鹤、一日九醉的怀素,更合乎毛泽东的精神品位。

  板桥书之“乱石铺街”,错落有致,奇异狂怪,峭拔雄浑,把楷、隶、行、草四体糅合为一,并加入画竹、兰的笔意,以夸张之手法表现出真性情、真意气,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新书体。这些都为毛泽东所喜爱。正因如此,毛泽东对郑板桥给予很高的评价:“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毛泽东用这么生动鲜活的语言,赞美郑板桥的书法,正是说明他的心与郑板桥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当然,比较而言,毛泽东书法与郑板桥书法,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毛泽东书法的章法,较之郑板桥的更加夸张,字体大小的对比更强烈,字与字之间争行让列的动作更恣意。”

  至于草书的技巧、风格方面,古人对于草书笔画的肥瘦多有所议。比如,黄庭坚认为,怀素的草书偏于瘦硬,张旭的草书偏于丰肥:“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毛泽东草书则完全突破了传统书法的肥瘦之论,以瘦硬为主,偶见丰腴肥壮之笔,而无论肥瘦,都是骨力遒劲,气势夺人。其作品肥瘦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显然进入了较之于怀素、张旭的创作更自由、更奔畅的超越物象的化境之中。

  宋·米芾《海岳名言》中说:“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我们说,毛泽东书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与天地相携相抗而乐趣无穷,动力无穷。

  毛泽东是真正的草书王,更深入地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他尤其是中国行草书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界将王羲之的行楷、张旭的狂草、怀素的小草及毛泽东的行草,并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四绝”,亦称中国草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我们认为,毛泽东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独创的大气天成、雄视万里、开天辟地的现代行草经典,是中国草书发展历程中最重要、最高大、最挺拔的一块“里程碑”。

  为什么毛泽东能成为行草书的集大成者呢?这是和他对于各种书体锲而不舍的学习研究分不开的。苏轼认为,善草书者,必善真书、行书,真、行、草三者是立、行、跑,层层递进的关系,没有不能站立行走就能跑起来的:“今世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宋·苏轼《东坡题跋》)毛泽东真、行、草,均极擅长,这为他成为行草书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毛泽东甚至将对书法的体悟,运用到了对国家的战略管理之中。1958年,他在和核工业研究者谈如何发展我国的核工业时说:“像学书法必须先从正楷练起一样,你们要首先抓好基础工作。”1960年初,在谈到技术革新时,他再次以书法为例:“像小孩学字,先要学楷书,再学草书。”毛泽东的体悟无疑是深刻的,这说明他老人家早已把艺术与科技等领域的真理,融会贯通。

  “狂草超草圣,行草集大成!”综上所述,我们说毛泽东是真正的草书王,这是实事求是,毋庸置疑的。

  三、千古书圣毛泽东:壮志开天地,王气贯古今!

  检索历史,不难发现,毛泽东书法之所以能够进至大成之境,首先正是其极高天资与极高功力联合作用使之然。关于天资、功力,古人有很多议论。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中说:“书法甚难。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天资高而学力到,未有不精奥而神化者也。”毛泽东天资极高而学力老到,其书法又怎能不精微深奥、出神入化?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毛泽东当然也不是不学自会,不学而能者。只是他的学习不落窠臼,他的下笔不落俗套,他的思路不拘一格而已。 唐·李世民《论书》中说:“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心力懈怠、不能专精”的学艺学书之大病,在毛泽东的身上是完全看不到的。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起,他的一切人生实践包括书法实践,全面深入奉行的就是至正至强、至阳至刚的心灵哲学:“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心之力》)正是这样极其强悍的心灵哲学,开启了毛泽东书法精神的大本大源。有此大本大源之支持,其书法怎能不气象宏大、阳刚强悍?怎能不遗响沉雄、独步千古?

  只有善的才是美的,只有极具精神价值才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清·钱泳《书学》中说:“惟书法无古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之上也。”这即是说,书法的高低不能以古今论,而应以人品论,以精神论。人品高则书法之品位亦高,精神强则书法之功力亦强。毛泽东有至高之人品,至强之精神,其书法品位之高、功力之强,古今中外又有谁能与之相比呢?

  我们这里还可以将书圣王羲之与毛泽东的书法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唐·张怀对王羲之的草书提出批评,评价并不高。他在《书议》中说:“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认为羲之草书,有女郎之才情,无丈夫之豪气,故不足为贵。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则对王羲之书法做出正面评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我们认为,毛泽东书法“力屈千军,韵高万古”,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思想魅力。而“力在韵前”,“力屈千军”,就是强调毛泽东书法尤以壮美为突出特色,是远远超越于王羲之的所谓“女郎才情”之上的,是壮美与优美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书法是毛泽东心灵人格的艺术外现,是毛泽东思想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与传统书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处只讲区别。毛泽东书法豪迈雄奇,字字精神,能让读者感到振奋,得到力量,是现代与当代中国的最强音。1942年,他给延边杂志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几个字不仅是书法作品,更是一种号召,一种战斗精神的体现。在内容上表现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具有史诗的性质,这种特质有别于传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传统书法,例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张旭的《肚疼帖》等,其内容与时代、与人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起承担历史的功能,对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不大。与此相反,毛泽东书法则对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帮助巨大,到今天仍然是提升中国人心灵气场的最佳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书法虽然已至独孤求败的极盛之境,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仍有相当潜力可挖。举例言之,一般说来,毛泽东信封上的墨迹,其艺术成就是极高的,甚至超越了古人书法的代表作包括王羲之的《十七帖》与颜真卿的《祭侄稿》以及张旭、怀素等名家狂草。毛泽东在信封上这一方寸之地上着力而为之的书法实践,正说明了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假设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更多的书法创作,那么其书艺还会更高。

  综上所述,毛泽东书法最优秀地借鉴和提高了古代书法艺术,并以现代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完成了从形到神、从里到外的超越。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任何大家、任何书圣相比较,不可否认也不难理解的是,毛泽东学欧阳询书,而险劲过之;学王羲之书,而骨力过之;学怀素、张旭书,而气势过之。乃隐括诸家,广集古意,自创一格,名曰毛体——风云际会,龙虎气象,主大地之沉浮,解万民之倒悬,继往圣、启未来,于是纵横古今,独步寰宇,声冠天下!凡诗词语录、书信手札,尽为后世学习取法之对象。

  这正是:“壮志开天地,王气贯古今!”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代书圣,现代书圣,而且是千古书圣!第一书圣!

  结语:只有毛泽东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书圣!第一书圣!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才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最高代表呢?

  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这样说,中国文化,诗至于毛泽东,文至于毛泽东,书至于毛泽东,道至于毛泽东,诗文书道,四者咸集;万千光华,独萃一身,均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毛泽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是无可置疑的。他开辟了中华崛起之伟业,促进了民族精神之觉醒;他赋予了中国文化改造世界、领航全球的现代性与革命性。进而言之,在文化方面,长着一副大中华面孔的毛泽东,其诗词和书法,分别代表着中国诗词、书法的最高峰;是毛泽东而不是鲁迅,才是中国文化革命的真正旗手与伟大主将;是毛泽东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才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最高代表!

  回到书法。在中国书法评论史上,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赞辞,一代帝王为书家题写传论,这决定性的奠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圣人之位。当前最严重的挑战是:怎样正确的评价毛泽东书法的历史地位呢?毛主席在世时,曾经千百次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万岁!现在,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四十余年了,实事求是地肯定、确立毛主席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之位的工作,难道不该由我们这些深受毛泽东思想教育与恩泽的当代中国人来完成吗?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书法的认识难道还应该延续古代社会的标准,惟封建帝王之论而马首是瞻吗?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是创造历史、评判历史的英雄,而不是没有是非标准、不敢坚持真理、一味受人误导的奴隶。

  进而言之,怎样正确的评价毛泽东书法的历史地位,也是中国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正确的书法评论是书法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好在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精神是越战越勇的。经过长时期的学习、研究、比较,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强烈的个性之王,真正的草书之王——只有毛泽东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书圣!第一书圣!这就是结论。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17 10:27:00

--  

   三、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书法艺术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借鉴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瑰宝,是中国革命历史闪光的足迹。毛泽东通过艺术的诗词书法创作手法而全方位地展现出了他的政治艺术人生。他的诗词书法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的一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的历史,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表现。透过毛泽东的诗词书法看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政治,笔者认为:

(一)、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过时。在毛泽东时代,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比较明确,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非常正确的,人们普遍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和一颗特别善良的心,爱国、爱家情感特别真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与美好祝愿使人倍感温暖和幸福,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一切向钱看”和抛开中国根基而全盘西化以及鱼龙混杂的东西都涌进国门等都是很好的借鉴。

(二)、毛泽东思想的不过时的精华部分在现在必须要在全世界普及推广,让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精华部分在全球重唤光彩,让全世界真正是和谐的、文明的、进步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社会周期出现的经济危机甚至金融风暴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毛泽东时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出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确实不可取和必须吸取深刻的教训,但是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和客观公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当今的工作,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切实克服人神论和绝对化的倾向。

 五)、必须用毛泽东正确的政治思想理论精华统领农村,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理论的精华部分和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精华部分相结合,归纳重创出具有中国特点和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在金融风暴中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努力在创建和谐中国中建设和谐现代文明世界。

(六)、必须借鉴在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一声令下干什公益事业都可以,如在六、七十年代,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计划生育组织,也没有什么高*压政策,但计划生育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拿我母亲来说,当时她仅是生产队的普通社员和大队的赤脚医生,但她却能自动自觉到公社卫生院落实结扎措施。与此同时,江苏省华西村基础集体道路,成为全国的文明村,集体经济宏厚,办什么的公用事业都非常容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集体经济的的强大力量。

(七)、毛泽东时代的农村确实人们的思想境界是比较高,思想与时代同步、同向和与时俱进,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也特别的激*情渴望和正确。

(八)、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统一台湾省,把统一台湾的条件放宽到“一国两制”,如果在毛泽东时代能够把条件放宽到如今这么宽的程度,那台湾省本就应该早已经实现和平统一了,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在临终前曾经说过:“共产党的情我领了!”,但台湾省至今还是迟迟未归,这也不太近人情了,当然,现在形势不一样,相信台湾人民一定能够会深明大义回归祖国大陆而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中国才能够舞全龙,在中华盛世中如虎添翼。

(九)、毛泽东思想和他的书法诗词艺术以及他的政治人生证明了只有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大家庭才能够舞全龙。例如:2009年8月8日,无情的“莫拉克”台风突然袭击台湾南部地区,顿时狂风暴雨,山洪暴发,泥石流滚滚,给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并给台湾灾区的群众造成很大损失和精神上的心灵的创伤,有的失去了同胞;有的失去了家园。然而,台风无情人有情,人间大爱真情在,患难之时同胞手足真情见,真情奉献国太平。于是,就在这一同一时间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一中华传统优秀美德在东方中国得以全方位的彰显。在台湾同胞立足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同时,两岸血脉相连一家人。大陆同胞立即伸出援助关爱之手,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捐一份爱心,献一份真情,积一份美德,大力支援台湾灾区,从而使台湾同胞倍感信心与温暖。体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和炎黄子孙是一家的特别的深厚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特殊感情,也充分体现了大陆台湾的母子在突然危难的时候见人间真情的伟大母爱和母亲大海般的胸怀,于是,兄弟手足,心手相连,团结友爱,共度难关,中华民族大团结一家亲。8月20日晚上,上海、天津、江苏、湖南、北京、浙江、深圳等电*视台又成功举办了“跨越海峡的爱心”援助台湾同胞赈灾晚会,福建省也举办了闽台情深共度难关赈灾晚会,正如诗云:

  福建台湾两弟兄,情深手足沐金风。难关共度齐头奋,希望家园统一中。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并将全部的款项全部捐献给台湾灾区。体现了中华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因此,希望通过这次的爱心捐赠活动和大陆人民的真城奉献,台湾和大陆的心连得更紧,在患难与共中同舟共济,共同帮助灾区重新建立起新的家园,重新树立起新的理想和信心,扬起新生活的风帆。相信,五十六个民族(实际是五十七个,包括一个外来的外国人也算一个民族)13亿人民一条心,风雨过后见彩虹、见太阳。台湾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因此,希望台湾民众马上清醒过来,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觉悟起来,关爱生命、关爱家园、关爱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两岸同胞的心,在关爱中早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舞全龙而名正言顺地成为龙的传人。在盛世中华的大好时光里为中华民族添砖加瓦,在中华盛世中实现国圆、家圆、人圆、月圆、心更圆。有感于此,即赋是诗:(1)莫拉克鬼刮台风,突袭灾来悲痛中。奉献爱心齐努力,和平统一定成功!(2)今施道义赈台湾,集腋成裘扬爱帆。大爱诗心涛浪壮,心行慈善暖人间。

(十)、毛泽东时代,人思想境界和人的理想信仰比较崇高,对共产主义的前途理想比较坚定,爱党爱国的热情高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明确。

(十一)、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学大庆”,提出以工业为主导,当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稳步的发展,国家的计划宏观调控能力非常强,并且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业格局,同时,当时的社队企业也发展得非常的迅猛,这样,对于振兴国民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稳步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等都是十分的正确和科学的。

(十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毛泽东时代,当时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也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发展。在毛泽东时代,已经实现了“两弹一星”升空,科学技术除了苏联、美国之外就是中国领先于世界了,但是当时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的限制,基础科学的普及相当的困难,所以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远比其它国家的物质生活低,但是现在中国的高新科技的某些领域却落后于印度和日本。

(十三)、毛泽东时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比较明确。

俗话说,心诚则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毛泽东时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比较明确,所以,如果在毛泽东时代把台湾省和平统一的条件放宽到一国两制的话,那么,现在的台湾省早已经应该统一的了。但是,现在虽然两岸已经实现了和平统一的第一步目标,实现了两岸三通和友好往来,但是,现在确实是人归心未归,也就是说,台湾省人究竟要什么的心才能真正和平回归呢?我认为:应该是人的良心和诚心。

(十四)、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必须尽快移回韶山。

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放在天安门前,那绝对不是毛泽东主席的意愿,同时,对于中国的传统习惯也不符合要求,所以,把毛泽东主席移回韶山那是毛泽东主席理所当然的,也符合他生前的愿望。

(十五)、现在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后人都已经在互相往来、握手言和相好的了,再加上现在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而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中国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台湾省和平回归祖国大陆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23 10:04:00

--  

毛泽东书法的精神底蕰与艺术魅力

 马占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代书法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早在建国初期,活跃在中国书坛的有郭沫若、沈伊默、沙孟海、林散之、陆维钊、潘伯鹰等,他们的特点是“文人画、学者书”。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如北碑、南帖大量地涌现出来,连民间书体也进入展厅,有的甚至连理发店、早点摊的招牌也写进自己的作品集,充分展现了多元开放的书法新局面。当前书坛流派异彩纷呈,有主流派或官方派、学者派、学院派、六十年代派、七十年代派、八十年代派、现代派等等,构成一幅多样的书法文化生态图景。

  但是,其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诸如书者心情欠缺沉静而多有浮躁,沉潜功夫不够而盲目追风,追求艺术人格化不多而急功近利于声名,最后导致五花八门的作品出现在社会上,从而削弱了文化生态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对内在书法精神产生了消极影响。书法的未来,书法何为,书法的精神价值,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书法不是为求变化而变化,变化只是量,还有一个维度需要重新审视,那就是质量,或者高度与深度。中国书法尽管流派纷呈,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人文生态功能,即致力于人类精神的提高和完善。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哲学思想的形式表象艺术。它与世间万事万物相融、相通、相和,体现了神形兼备、心物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书写工具、独特的书写形式,依循计白当黑的表现法则,内含书者的精神魅力及人文襟怀,臻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是诗、画、乐的生命呈现,它具有诗词的人生况味,绘画的空间张力,音乐的节奏情思,最后以分行布白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成为最具有东方魅力的艺术形态。

  这样一种艺术形态绝非是一种技巧的呈露,而是表现了人的人格襟怀与精神魅力。古语有“技进乎道”,道就是天地境界的人生修为,无论是在诗词中、绘画中,还是在音乐中,这种道体光辉的体现都是深刻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书法体现了一种诗词韵味、绘画意境和音乐通感,并由此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独特体现,表现出浓郁的精神底蕴与文化魅力。

  一、书法艺术的诗词韵味

  诗与词统称为诗歌,或简称为诗。诗需有韵味,没有韵味不成其为诗。诗要守格律,没有格律,形象的感觉和真情的表达就难以尽情展现,难称好诗。诗用形象、表真情、用语准确,才能旨深味厚、格调高远、意境深远悠长。

  书法亦须韵味。韵味者心之韵味也。古语说“书者舒也”,正说明书法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的真情流露。书法需要情感,但不是没有节制与约束的一泻而出,而是要讲究自我节制,故《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因此,书法深刻体现了“中和”精神。

  中国书法充分发挥毛笔行笔的可移性、墨的可化性、线条的可变性与章法的可塑性,达到“韵味酣浓”的意境之美。在感情与墨迹的自然会和相溶中,诗词与书法的笔墨线条和谐统一:情绪表现或婉转低回,或慷慨激昂,或摇曳生姿,或心情振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牵动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书家没有完全表露其心意,但是高明的读者却能从笔墨之间感受到书家的心胸意境,从而达到双方的相识、相知、相融和相印的心灵状态,这就是书法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当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深,自成一家。其诗、书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有两首词值得品鉴。一首是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气象远大,大气磅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sao。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毛泽东《沁园春·雪》

  词开篇就是北方万里的雪飘,千里的冰封。诗人触景生情,似有一赌天下之意,千山万水尽收眼底,万里江山融入心中。笔意扭转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将一腔豪气收放于千钧笔力之中,将舞山飘雪加以神喻,由此进入妙化之境,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力气。此山、此雪、此时、此感,使人想与老天一决高下。诗人借此天地之景喻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情由景起,由情入画,由画入意,由意入韵,等待晴天丽日在洁白的雪原大地上朗照,山河大地犹如一群群红装素裹的少*女,或绚丽妩媚,或多姿多娇,或光彩照人,或意气风发,活灵活现于茫茫雪原之中,江山出现红色新姿,太阳也必将升起,预示了一个国家的光辉明天。

  再由景入史,由史入韵,笔意连连、情感交融,把美好的江山比拟成美丽少*女,使千古英雄豪杰为此争相倾倒。然后笔锋急转,对两千年来封建帝王业绩加以诗人的评点:任何封建帝王之势皆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笔意随着诗意,诗意融着感情再次转折,甚为感叹,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旧的封建帝王一去不复返了,真正书写历史的将是今天的人们。

  另一首是写于1965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神思飘逸,气度非凡: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重上阔别三十多年的井冈山,内心充满了感慨和喜悦。词的开篇也是以作者的心境入画,气势非凡、志向远大。以山势之景喻示作者长期以来的志向和重新建设新中国的决心。追昔抚今,前瞻未来,诗人自千里之外来到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看到井冈山今天的变化,触景生情,表达出对井冈山今后的期望。解放后的井冈山上有莺歌燕舞,也有潺潺流水,还有高入云端的道路,视觉之景与听觉之景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老区建设变化的赞美。从绘画艺术上看,又呈现了国画山水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内心世界浓重的情感襟怀与故地重游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当诗人登上最险最高之处时,生发出无限的豪壮情怀,表现出蔑视困难的凌云壮志和对未来的强烈信心与坚定意志。词意和笔意由此转折,“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连续递进的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并表明依循规律人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虽然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八年,但以诗人的博大胸怀来看,这只是一瞬间。继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进一步烘托出了作者轻松愉快、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大无畏精神,诗词的结尾才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者以豪迈、轻松、自信的心情借景喻人、借景喻世,以富有深刻哲理性的词句结束全篇,从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鼓励。

  细心观之,可见诗人用笔圆融而入境,随心而入神。随着词意的兴起,笔法畅简合度而奇险多变,笔意豪迈而气势磅薄,章法严谨而聚洒有度,韵调优美而奇趣自然,意韵天成而纵横有神,线条舞动而挥洒自如,韵律和谐而浑然天成。欣赏这样的作品,不能不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达到一种崇高美的享受。

  那么,“韵味”是怎样得来呢?“韵味”是作者的生命体现。作为一个汉字书法的实践者,我认为学习古人要学其“意”,习其“味”,要守格律,用形象,写感觉,表真情,这样便可获得书法艺术中诗词的“韵味”。

二、书法艺术的绘画意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绘于陶器上的画图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绘画和书法均使用同样的书画工具——圆锥形的毛笔和灵活多变的书画颜料。水墨以线条的形式在纸上或绢上画出,表现出艺术的意味、意境和书者的情感、学识、修养、个性,达到形态兼备、心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美丽境界,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传统绘画一般都有题诗或题字,诗、书、画因而聚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的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由于书画用笔相同,同为线条艺术,所以清代包世臣说:“画法书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犹如书艺一大关键”。

  书法、绘画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变化,因此绘画总是生动活泼、神采奕奕,使观赏者感到绘画的无穷意味和无限魅力。魏晋玄学之风兴起,文人雅士追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求生命的风韵、作品的神韵,使书法、绘画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自觉的、活跃的、自由的时代,王羲之、钟繇的出现是魏晋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而顾恺之的横幅绘画长卷《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出现将魏晋绘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的深入促进了书法、绘画创作水准的提高。正是如此,在东晋后期出现了以书法线条融入画法的创作意识,为后期的“书画同源”奠定了基础。

  书画还具有一种“圆满”、“规范”和“法度”。基于魏晋时期书法的成熟以及绘画理论

  的确立,隋唐时期的书画创作达到高潮。隋唐的书家继承魏晋以来的书写传统又渐渐开始创新,初唐出现了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盛唐出现了李昭道(李思训之子),颜真卿与他的老师张旭、怀素等等;而后期的柳公权可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之说,其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出于颜而秀于颜。在绘画方面,除吴道子和李思训父子外,还出现了水墨山水画和人物画。水墨山水画以王维为代表,他首先采用了“泼墨”法,提升了绘画的笔墨意境;人物画以张萱、周肪为代表,从达官贵人到平常百姓都有描述,其代表作《仕女图》展示了其书法线条的精致、人物的典雅和“自我”精神的表现。

  书画还追求一种自然飘逸的意态风神,大致经历了宋、元、明三个历史阶段。与隋唐时期强调“圆满”和“法度”不同,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强调崇尚“写实”技法。从北宋到南宋的宫廷山水画,原始的“线勾”画法已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新的“文人画”派体系。苏、黄、米、蔡的出现使“宋人尚意”达到了自魏晋、盛唐之后的又一次书画创作高潮,如苏东坡的《寒食帖》、《赤壁赋》就是“无意而书书乃佳”的典型代表。宋徽宗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都汴梁的汴河两岸的风俗人情,是一种写实画法的作品,其绘画技法精深、场面复杂,章法布局合理、笔墨到位,具体真实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大批的文化名流视绘画为高雅的文化修养,诗、书、画以及序、跋、印互补而完整,使书画艺术达到“飘逸”、“雅观”的文化境界。

  元代书画家在“宋人尚意”的影响下,进一步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成书画的文雅秀润和空灵含蓄的形态美,其代表是赵孟頫,他在《孤林秀石图》中自题诗咏“石如飞白木如籕,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壹、李衍、顾安、倪瓒、吴镇及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和儿子赵雍,自山水画法之后开创了含有很多“写意”成分的以水墨花竹为主要内容的“文人画”。在技法上他们不仅用湿笔作画,还用干笔皴擦,突出了山水画法的文学性,体现了书画家的自我个性和人格魅力。

  在写意上,明代书画在继承宋、元传统创作的基础上又形成独具一格的体系。以“吴门画派”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文人花鸟画法日趋粗放,并发展到徐渭的“变形”水墨大“写意”。明朝前期,唐寅的《王蜀宫*图轴》及吴伟的《铁笛图卷》夸张到了几乎变形的程度。而明后期的以陈洪绶与崔子忠为代表的“变形”巨匠完成了“文人无形、不求形似”的大“写意”过渡。明代书法的演变初期主要是“宫阁体”的风格,以沈度、姜立纲为代表。中期以“吴中四家”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为代表,他们的书法追晋、唐,扭转“宫阁体”风格,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而百年不衰。后期以董其昌、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为代表,他们不断创新、学古、反古,形成学古、批古的矛盾的统一体系,形成风格独具的明代书法绘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渭《杂花图卷》之一

  书画还追求一种充满个性的朴拙之美,这在清代书画中表现尤为明显。清代书画家面对前人的追新求变,选择了“返朴归真”的创作理念,形成了清代书画“尚朴”的创作新观念、新思想。清代初期的画派体系有“四王”、“四僧”及“金陵八家”。“四王”以“正脉”风貌出现,包括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四人。“四僧”以“反派”风貌出现,包括弘仁、髡残、石涛、朱耷。“金陵八家”以龚贤为代表。对后世影响最大应属“四僧”派系。到康乾年间,在经济发达的扬州,出现了“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他们高举“四僧”大旗,倡导改革创新。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与丰富的感情意识,在章法形式上不拘一格、张弛有度。他们收放自如的技法对后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岭南画派”以广东居巢、居谦两兄弟为代表,他们以形写神、时出新意、挥洒自如、格调高雅,并融入西洋画法。而以其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三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将中国的绘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潮。清代的书法创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碑学”的兴起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涌现出大批的书风独特、形体各异、个性鲜明的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他们倡导“碑学”,著书立说,从而推进了“碑学”的传播和应用。他们竭力推崇北碑,尊魏卑唐,使“南帖”让位“北碑”。清代的“碑学”兴起是一场具有某种近现代性色彩的革命,是一场有理论、有纲领、有章法、有目的地推翻旧文化的文艺革命运动,充分展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从而也宣告了古代书史的结束。近代以来,中国书法绘画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是一个继承与融合并举的历史时期。自1840年以来,“四王”画派体系开始走向衰败,上海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形成了以吴昌硕、赵之谦为代表的“海派”画家群体,他们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的“文人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与“海派”齐名的“岭南画派”体系,也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传统。

  书画的现代转型使得书画的现代色彩日益浓厚,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书画精神。二十世纪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传统型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为代表,其宗旨是:尊重艺术个性,立足传统文人画,有所创新,形成个性,如删繁就简、意趣横生、平淡天真的齐氏画风;意境深远、浑厚天成的黄氏画风;壮阔遒劲、奇雄奇拙的潘氏画风;立意精细、气势奔放、巧夺天工的傅氏画风。他们的画法风格均继承传统基础并有所创新。融合型除“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外,还有林风眠、刘海粟、李可染、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他们主张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融西洋画法画中国画,是改革中国画的提倡者。徐悲鸿是融“岭南画派”、西洋画法及传统画法为一体的典型代表。林风眠则把西方现代画派如马蒂斯式的线描画法注入到水墨宣纸上,又从民间瓷画中吸取养料,加以流美光润的线条,宁静淡泊的意境,形成他“欲辩无言”的内心独白。刘海粟也是把西方现代画派与传统画法相融的典型代表,他推崇狂热奔放的梵高,其作品大胆而狂热奔放,线条坚凝雄健,苍拔有力,老辣而豪迈,气魄惊人,令人有骇目动心之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林风眠《霸王别姬》

  中国书法具有绘画的意境美,表现空灵的自由精神,而非纯粹的形式。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文化创作环境、创作价值、创作对象以及品类和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的门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又形成油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等新的绘画体系。中国画也从趣味高雅的写意、象征、表现和抽象逐步走向较为大众化的写实。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意境美急需人们去发掘和继承,从而构成一种古今中西互动共生的文化生态。

三、书法艺术的音乐通感

  书法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如音乐”、“书道为琴理”,当我们在享受书法艺术之美时,闭上眼睛,吟其诗词,其美妙不可言。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存在着“通感”。七个音符组成美妙的音乐,而书法艺术是无声的音乐,让欣赏者倾倒陶醉。它的点线韵律在静静的符号中蕴含着活力,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在书法创作中,小篆严谨,曲线圆润自然而无夸张之过;隶书扁平,点线稳中有动;魏书奇巧,行笔沉稳而厚重;楷书端庄,其线条法度严谨;行书流畅,其节奏韵律动人;草书飞扬,其旋律狂动不居。这些从音乐中借来的词语突出地表明了书法与音乐具有共通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现代书法艺术越来越注重音乐感。实际上,音乐与书法的结合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音乐教育是均衡和谐发展的中心,而书法也有这样的作用。书法能促进音乐功能的发展,反之,音乐功能的提高也有助于形成书法节奏感,在创作中能够使环境与心境融合。据心理学家分析:音乐对人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书法也有心理调节功能,因为书法和音乐有着“通感”,都具有节奏、旋律、平衡、变化、和谐等形式美的法则。由于有节奏、韵律的音乐融入心里,所以在音乐环境中进行书法创作能排除周围嘈杂的声音,使人心情专一地进入书境,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引起读者的欣赏兴趣。在书法的行笔之间、线条之间、走笔用墨之间、框架布白之间所呈现的意境和感情感染着读者,使人不由得吟起了书法作品内容,这便是“诗”与“乐”的合奏,使书者与观者形成共鸣与共识。书法将“有声的音乐”变成心灵“无声的音乐”。情感随书法内容的深入而深入,慷慨激昂者则铿锵有力读之,宁静致远者则婉转动听读之,这就是书法感染力的体现。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山坠石,横如阵云千里,竖如万岁枯藤……”把点、横、撇的技法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书法以气韵的生动与运笔的连贯传达出文字本身的特征。书法讲究筋骨血肉,血肉就是水墨,只有水墨调和方能显得骨筋肉匀、血脉相通、气势贯通。所以,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不但笔力遒劲,而且墨法华溢,线条“潇洒地去散步”而毫无“呆板”之嫌。

  音乐与书法在创造美感的手段上也有近似之处。音乐的乐律节奏变化(如音符长短、高低、强弱、休止等)创造出听觉的美感。书法则主要以三法——“笔法”、“字法”和“章法”为手段,通过书写的提、按、行、转、收、疏、密,线条的粗、细、大、小、虚、实,用墨的干、湿、浓、淡等等,创造出视觉的艺术美感来。

  音乐与书法在修炼上也有相通之处。音乐不是纯粹的音节符号,而是一种生命般的投入,找到恰当的表达精神的方式,这就需要深厚的人生境界的修养和技艺的千锤百炼。同样,书法的“字内功”与“字外功”同等重要,需要终身跋涉,长期进行文化修养,用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充实书家。陆游《诫子学诗》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由此感悟书法从而提高了草书技法及书写艺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善于发现和吸收,一切资源可成为创作的养料,提高创作的原动力,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书家的感情。“功夫在诗外”强调注意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处处留心便得其意,将这些用到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上,就能获得美好的书法意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吴昌硕临《石鼓文》(局部)

四、书法艺术的人格襟怀

  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是把“书品”和“人品”结合起来,立品为先。写字好比做人,做人要率真,作品也要“率真”。“率真”就是要“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故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人有品格,物也有其雅致。通常人们把梅、兰、竹、菊喻意为“四君子”,用以表现人的高尚品格。梅花孤傲独立,兰花谦逊深沉,翠竹高风亮节,秋菊不屈不挠。还有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牡丹雍容华贵,松柏刚劲挺拔……总之,万物自然的生命与人的品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历来有“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之说,这充分说明人格决定风格,人品决定作品。西汉的杨雄说:“书,心画也”。东汉的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刘勰说:“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就是要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悟和创作意境。清代刘熙载在谈到书法与人品时也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北宋大家欧阳修强调善书还须人品高,他认为只有善书的贤哲之士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立朝刚正,面对安史之乱的叛军英勇不屈,以身殉国,欧阳修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颜真卿的人品和书品是一致的,他为人光明磊落,书风也方正刚劲。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人称“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遒媚劲逸,潇洒平和,如龙跳天门,又似虎卧凤阁,集雄健秀丽于一体,堪称法书正宗。王羲之官至右军,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为人清雅,具有典型的受人尊敬的文人气质。其书法也正是他优秀人品的折射。

  书法作品体现了书家的人格襟怀,它包括:精神、情感、气质、心灵、人格、学识、素养等等,反映出书家的人生观以及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反过来说,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表现在书法作品里,就能打动、感染观者。唐代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评张旭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与草书焉发之”。张旭正是用草书来发泄自己的思想情怀。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除了作品本身书写的墨迹、章法的形式经典外,也在字里行间、行笔布白、线条、墨色变化中再现了颜真卿当时因侄儿死亡而无比悲痛的心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颜真卿《祭侄文稿》

  书家的人文气质、心灵素养在书法作品中也能体现出来。石涛曾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书法亦如此。放荡不羁、无形无规的人,其作品往往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不同凡响;谨言慎行、处事小心的人,其作品往往是毕恭毕敬,不敢造次;性格刚毅、处事倔强的书家,其作品一定是刚劲有力、冲击力强、视角效果突出;做事马虎、没有责任心的人,其作品往往不讲法度、不求圆满,书法用笔不到位,常为应付之作;心底坦荡,光明磊落的书家,其作品一定是平淡致远,无私无欲,章法利落,布白干净;性情孤高而清介者,其作品英俊潇洒,飘逸尔雅;与世无争、廉洁谦和的书家,其作品超凡脱俗,宁静致远,不温不火;见利忘义、贪图虚荣的人,其作品一定是浮躁俗气、酒肉气等等。清人刘熙载在《艺槪·书概》中说:“写字者,写态也”。“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者也,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作品的美与丑、上品与下品皆能反映出作者的人品风格和志节的美丑和高下。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是这样说的:“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客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这就是说,书法作品是人的情感归宿和内心写照,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学识及人文思想品格,观其作品就似观其人,书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的性情表现。

  如果人品不好,即便字写得再好也不被人所推崇。赵子昂的字可谓秀美绝伦,清代书法理论家傅山却对其评价曰:“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卓约自是贱态”。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说明了这个道理。傅山也是特别强调做人,注重一个人的品格。他在《作字示儿孙》诗中,开篇语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宋朝的秦桧是状元,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掌控国家命运的宰相,其书法作品也有相当的功力,但其字却流传甚少;据传说宋代四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指蔡京,后因其人品不好而改为蔡襄。还有近代的汪精卫,他的书法写得好,诗词也写得不错。但是,因为他们是奸相或汉奸,天怨人怒,家乡同族恶气名而纷纷改姓,不为世人所重,或受人厌弃。书随人而逝,泯灭滞传。人们恶其人而厌其诗书,故各自诗书的价值也难谈其好。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师,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故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因此,一个真正的书家应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化思想内涵、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娴熟深厚的技法、博大的襟怀精神、高雅艺术精神气质,所以才能在书法创作的意境与创作风格上有所拓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结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对书法艺术起本体作用的应是文化,也就是说,书法艺术本体背后所体现出的是厚重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书法是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必然会倒塌。书法艺术的创作应适应现代审美观,体现现代书法艺术的精神价值和人文襟怀。

  今天的中国书法经过一系列的变革,人们在困惑与迷茫中开始反思、审问,试图寻找新的书法定位。可以说,书坛上新的格局即将重新划分!最近有人提出“激活唐楷”,作为一种新的变通方式,最终能否获得成功这要看社会是否承认、人们是否认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书法一定会反复变革、改进和提高,最后“大浪淘沙”择其善之而存之。在我看来,书法崇尚“变化”、反对“呆板”,这是艺术的共同点。书法作品“千人一面”或“一字万同”,这既不可取也不能取。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之”字二十个,其形态各异,变化无穷,这是“书法避复”的典范。但是,书法更要追求一种深厚的人格底蕴,而非仅仅求新求变。

  当今全球社会处在一个多元的文化对话时期,现代人的书法创作并非是一种脱离传统、脱离汉字的书法创作,而是通过传统之“开新”来融入现代社会,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江山代有才人出”,书法家的使命也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适应现代书法发展的生存空间和精神意向,以此创作出具有当代艺术精神的书法作品,并对人类的精神生态有所助益。这是中国书法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其使命之所在。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1/27 9:57:00

--  

“中国书法”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奇葩-58

马占禄

 

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

 

名言警句书法观山书法作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作品来源:【集雅斋字画商城】

【作品解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自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这两句大意是: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大凡人们办事时,容易虎头蛇尾,开始时认真﹑细致、谨慎、严肃,久后则是敷衍、马虎、粗心、草率,这样,往往办不好事情。

年轻人自勉应该挂什么字?此幅作品挂在家中客厅里或书法里,寓意深刻,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另外此作品观赏价值极高,可用于收藏,增值空间无限,推荐选购!

一、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承

中国书法的历史与民族特点,赋予了她自身的历史使命,孕育了中国文化载体的使命,承传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以甲骨文演变到石鼓文到金文(钟鼎文)演变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到东汉魏晋时代长草,至后来的楷书,行书,一直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自秦统一文字以来,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道路,对汉字的简化、整理及规范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代,隶书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加快。由隶书到章草,再到唐代的狂草,唐代繁荣与开放的文化,使汉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隶书与草书结合形成楷书(真书),楷书与草书之间形成行书。书法的运用越来越书写流畅、用笔灵活,中国汉字的表现形式的日趋多样成熟。

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不同,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字的风格,中国的汉字每一个都表达有内容,而且富有哲理性,形象浪漫而多彩,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克林顿曾说过:“美国的实力虽然超过中国100年,但美国却永远也没有中国一样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汉字文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文化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数文化先贤传承和发展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书法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书法艺术瑰宝、知识和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和文化的财富,我们需不负重任,在继承这个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

20099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书法”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说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中国书法犹如世界文化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林东毛体书法作品《长征》作品来源:【集雅斋字画商城】

【作品解析】:《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国家一级书法师张林东老师这幅毛体书法作品《七律·长征》,笔法苍劲,气势浑厚,这首诗在张林东老师的笔下,此诗更加富有雄奇壮丽之观,笔势雄健,气势磅礴,将毛主席的战斗豪情与雄心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此幅书法作品挂至家中客厅、书房或者领导办公室、酒店、茶楼等场合都非常经典,不仅可以借此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壮志,同时也可为空间增添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另外,张林东老师作为国家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其作品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装饰、送礼之余,兼做收藏也是非常合适的。

二、中国书法正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

1)、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

2)、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学书法能使人变“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考试答题更是思路清晰,汨汨而出;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

3)、书法可陶冶情操。

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3)书法有益健康。

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人在写字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使躯体和精神放松,对肌体起到调节、修复等作用,可推迟或延缓脑的老化。

4)、学书法,能提高学习成绩。

字写得好,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考试的卷面印象分可能会左右着人的一生。如果因为写字差的原因每科被扣掉一分,总分就比别人少六、七分,语文的作文书写印象分可能相差就更大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差一分,档次可能就要降一等!

近来,有人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书法对个人身心反应有何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大人或小孩,在写书法期间,他们的心跳速率及指头的脉冲均减慢,表示出他们渐渐的进入身心和谐平静的境界,让孩子从小学习书法艺术,对孩子的身心培养是很有裨益                                                                                                                                                                                                                                                                                

【作品解析】:此幅《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名篇,上阕描写的是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是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抒发了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此幅作品用行书的手法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了诗词的那种气势和气魄,书法笔法流畅而不失变化。此幅作品适合挂在企业公司等场所,尤其是会客厅或领导级别的办公室里,不仅提升公司的品位,更能彰显领导者雄伟的报负及胸怀。

综合中国书法艺术,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国粹”,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习近平讲,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不仅为中国人民留下无数精湛的艺术珍品,也为世界文化发展和谐进步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播到海内外,成为世界的“国粹”。当今,中国书法家承载着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而且要承担新一代书法艺术家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