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投资资讯网交易在线  (http://www2.pm001.net/index.asp)
--  书报字画  (http://www2.pm001.net/list.asp?boardid=157)
----  马占禄书法艺术网  (http://www2.pm001.net/dispbbs.asp?boardid=157&id=21826579)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8/27 10:14: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8/28 10:05:00

--  
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献花(0)                                               甘肃省临夏    马占禄

  〔摘要〕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终身放手写帖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奠基石;应对纵意题字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催化剂;诗词豪放草狂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助飞器。毛泽东学子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为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为第二阶段;1961年以后为其第三阶段。毛泽东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和诗人,其书法艺术气势豪放,独领风sao,堪称大家,无与伦比。

一、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形成

1)、终身放手写帖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奠基石

毛泽东8岁进私塾,一直读书写字到13岁。其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兰亭序》、晋唐小楷他都认真临习。即使13岁至15岁辍学在家,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执笔为父亲记账,同时,在油灯下读书,专心习字。此期间,他受晋唐楷书的影响,其小楷工整,字形纵长开拓,间带少量行意。毛泽东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仍然不放弃写帖。他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1918年,毛泽东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边读哲学著作,边临晋唐楷书,读书也用毛笔批注。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虽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习帖,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放弃研习书法。在井冈山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毛泽东就用柳枝烧成炭在青石板上书写,并说:“倒真象墨笔哩!”在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他向大家介绍了这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并自己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点画上临摹运笔走势。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建设蒸蒸日上。在此期间,毛泽东把历代所有套帖找来,经常翻阅浏览历代名家墨迹、法帖和碑文拓片,特别是草书字帖。由楷书、行书、慢慢移情草书,这是此时毛泽东读帖的一大变化。1958106毛泽东致他的秘书田家英的信曰:“请将已存的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此信透露了他晚年的书法观———决心习草书。

2)、应对纵意题字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催化剂。

毛泽东在现代书法史上可谓“一笔擎天”,意态高扬。因为领袖的政治地位,他比其他书法家多了一个展现书法艺术的天地———题字。从1938年至1965年,前后27年的时间里,应对各种有代表性的题字约160多幅。〔2〕毛泽东的题字与前面叙述的写帖的字体有明显的区别:写帖时字是中规中矩,参含己意;而题字时讲究实用,为大众喜闻乐见。毛泽东在应对题字时,公开面世者用行书,私人题赠者用行草书。写帖时不拘泥、重放手,不呆滞、重意临;题字时再放一步,重神韵、重意象,气酣墨畅,光彩夺目。革命年代,多次为部队题字。每次题字,点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峻拔,势不可挡。结字奇险,欹斜取势。字字如部队兵阵,同仇敌忾,斩钉截铁,对将士和人民给予极大的鼓舞。新中国诞生后,开始了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的书法风格也随之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如1949年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写“希望有更多好的作品问世”,1950年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写“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4年题写“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1960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写“艰苦朴素”等。所有题字都能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题字既要纵意,又要严谨,既要讲究欣赏性,又要讲究实用性。因此,毛泽东对题字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时,书写多幅,然后进行比较,再择优选取,并告之:四字排列,两头“人”和“报”要大些,中间“民”和“日”要小些,这样才好看。由此可见,因为应对题字频繁,故更加促进了毛泽东书法技艺向多元化迈进。

3)、诗词豪放草狂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助飞器

毛泽东在文化生活中钟情诗词与书法。因为这两种艺术常常相伴而行,能恰当地表现他那飘逸的神态和激越的豪情。在吟诗作词上选择了豪放一路。在书法艺术上,一是行草取大草或称狂草的气势;一是行草取小草的气势。这是因为我书我诗而造成的两个高度的书法成就。毛泽东晚年重书的《沁园春·长沙》的墨迹,是炉火纯青,随意挥就、自然天成、耀古烁今、前无古人的神品。此阶段毛泽东书法艺术已达到了最高成就,也是中国书法历史行草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毛泽东书法的最高成就表现在他豪放的诗词手迹上。毛泽东在书写他自己的诗词时,会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激发起不同的情感,使其心手相应,笔到意纵。此时期,即使是手抄诗词的书法作品,也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极佳境界。其阳光之美和阴柔之美,均融于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之中,即表现了“形”“神”“意”的刚柔共济之美。

二、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

1)、毛泽东学子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为第一阶段

严格意义上讲,毛泽东学子时期前后的作品还属于书法艺术的萌芽时期。但从191557日所写的十六字铭耻,191596日《致萧子升》信的手稿,还有他刚步入社会不久,1918年手书的《夜学日志》四个字等作品来看,其书体就有了两种楷书,一种小写行楷。仅这些作品就已经看得出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造诣较深,已经登堂入室了。且1938年之前,因环境恶劣,历程艰辛,战争残酷,毛泽东的墨迹收集极少,所以就没必要划分为一个萌芽阶段了。1938年以后毛泽东的墨迹大部分保留下来了。这份重要宝贵遗产,展现在我们眼前,极其丰富多彩。在此期间,毛泽东用笔结体博变,字体时而左斜;时而右斜。用笔时而藏锋,筋骨深隐;时而露锋,如枪似戟。1938年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师》杂志的题词“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1941年为中共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194510月所书《沁园春·雪》等,都体现了以上书风和特点。此阶段,毛泽东书法作品中,多数为骨胜风貌,壮志凌云,似钟馗捉鬼;间或也出现骨丰肉润,字体神秀的作品。正如一些书画家所评,从心炼神,“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心法不如得气象”,“风神骨气者居上,妩美功用者居下”,“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总之,毛泽东此阶段的作品正合这些精辟的论述,他着意于精、气、神、韵为主,而未专事追求字形之美。

2)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为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开始进入了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改变,毛泽东书法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书法艺术的作品上,则是1951年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幅作品开始的。此作品几乎完全摆脱了欹斜取势的点画和字形。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始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书法风格重大转变的标志。从此基本上结束了用笔结体夸张的、横画向右上亢,高耸右肩,结体向右倾斜,长横大撇的书法风格,也可以说结束了“左冲右撞”,刚阳气盛的书法风格,犹如铸剑为犁,从战场上拼杀的、持枪荷戟的勇士,解甲归田,走进了平和的田园生活,书法风格向淡雅闲静过渡了。196010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艰苦朴素”四个大字。这幅作品基本以楷书书之,只是点画略带牵丝与挑钩,我们可将其称为行楷书。整体看来,用笔迅疾而苍劲,有些笔画可明显地看到涩笔和战笔,行笔流畅而不轻滑,线条肥瘦兼施,肥不厌粗,瘦不嫌细,方圆并用,藏露结合。用墨恰到好处,枯湿浓淡兼施,润而不腻,枯而不燥。字体形质端庄而不板滞。这幅作品,完成了毛泽东书法风格的重大转变,也是他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3)、1961年以后为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是他的书法艺术发展的顶峰阶段,此期作品以行草为主。我们认为,毛泽东第三阶段的书法作品中,最高的成就表现在他的诗词手迹上,而不是信札、题词,或手抄古诗词。这就是诗情、书意互相交融、相互辉映的结果。因为书写自己的诗词,会引起往事的回忆,激发创作的灵感,心手相应,笔到意纵。此阶段书法艺术的特点是:一是行草取大草或称狂草的气势,二是行草取小草的气势。以《满江红·和郭沫若》手迹为例。这件书作大气磅礴,气势雄伟,布局严谨,章法完美,笔走龙蛇,满纸风云,气韵生动。上款“满江红”三字浓墨重彩,显示出高大伟岸的形象。“和郭沫若”四字柔和飘逸,流露出对老友十分亲切的感情。“小小寰球”线细字轻,飘飘欲仙,显示了作者的豪气。接着往下走,用笔奇重奇轻,线条粗细相间,劲健有力,入木三分,枯湿交替,黑白相宜。字形奇大奇小,奇长奇短,正中有欹,欹中有正。将赫鲁晓夫之流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既写实又写意。象征着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使敌人走向日暮途穷的衰败景象。其势有如闪电,穿云破雾,其声好似雷鸣,响震全球。闻之气壮山河,观之豪情满怀。下阕施笔更加迅疾,纵笔挥洒,只见风起云涌,电掣雷鸣,江河咆哮,巨浪翻腾,气急势迫。其中“翻腾”、“风雷”、“全无敌”几个字更为跳跃突出,字大墨浓,赫赫显眼,形成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画面。最后作者署名“毛泽东”三字凌空落笔,从墨浓笔润到露出丝丝飞白,再以较小的字另起行,题上书写时间,使书法要素完美,构图完整。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2 9:34:00

--  

                    论一代书风毛泽东书法艺术

 

                                       马占禄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大都在形式上能给人以美感。 
中国书法作品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达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感和志趣,运用书写的内容,使人在心灵上获得美的享受或者受到某种教化与启迪。这就是书法的功能与其在美育上的作用。 
                                         
   少年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在学校的课堂上,每逢临池,他都异常认真,写起字来一丝不苟。韶山的东山上,有座贞元观,刊有湘乡草书名家肖礼容和其他书法家的碑刻。毛泽东经常登山临摹,学习其书写技法。 
  毛泽东说: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名家很多。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古老而奇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苏东坡、米芾、赵孟(兆页)等书法大家,灿若群星。 
  在井冈山时期,贺子珍亲手缝制了一个多用挂包,并把笔、墨、纸、砚装在里面,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高兴地说:我的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 
  1947年,胡宗南调集精锐兵力,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胸中自有百万兵,在转战陕北,在长途跋涉、行军途中,依然坚持学习与研究书法。他的随身警卫员张长明回忆说:毛主席写文电从不用钢笔,都是用毛笔或较软的铅笔。笔、墨、纸、砚随从人员一直带着。毛主席除用毛笔写文电外,就是练习书法。他很注意研究各种字帖,随从人员带有各种版本。有一次,警卫员问毛泽东喜欢哪一种书体时,他回答说:我是想博采众长,广学多师。 
  王羲之曾有学书为乐之语,毛泽东也把学习书法视为一种乐趣。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创造精神。著名书法家夏丽鹃曾说过: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成就,还来源于字外的功夫,那就是他那波澜壮阔的个人经历,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和涵容四海的博大胸怀所激发出来的大智大勇、大喜大怒,以及领袖、诗人、书法家的素养,抒于笔底的必然体现。这个评价非常准确而又精辟透彻。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最大特点是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被世人誉为毛体 
  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徐涛详细地讲述了怎样学习书法。毛泽东说:学书法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悉了。他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看帖时要记字的结构、造型、行笔、章法。他还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行与行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毛泽东写字用笔时,十分讲究:或藏或露、或曲或直、或粗或细、或轻或重、或方或圆、或疾或徐、或提或按、或连或断,都经过认真思考,颇为讲究艺术,所以引人入胜。在书写用墨上,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枯或润,都特别细心,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看起来特别美观。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书法家,最根本的一条是勤奋、刻苦和认真。 
  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多看帖多练习。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斗争中。从他书写的大量信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他已由正楷转到了行书,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斗争形势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请他题词的人和向他求字的人逐渐多起来。从已出版的《毛泽东题词墨迹选》中的162条题词看,其中就有93条是在延安写的。就字体来说,仍属行草。书写恣肆,刚劲挺拔,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势。 
  毛泽东注重临帖,但从不拘泥于字帖,而是放手去写,富有一种新的创造和开拓。他习欧体与王体之前,是在把小楷写得十分端庄秀丽的前提下开始的。他曾自己收集或叫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了大量的碑帖,仅《千字文》字帖就有几十种。从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等,直到近代于右任的字帖全都收集到了,有600多种。其中,毛泽东阅览过的就有400多种。 
  毛泽东对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最为喜欢,其熟悉程度简直达到了如数家珍、了如指掌的地步。 
  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毛泽东在杭州丁家山主持召开一个重要会议。他与田家英、陈伯达、林克沿着一条捷径向四角亭会址行进的途中,当看到陡峭的山峰石壁上留下的几位书法大师的墨宝时,一面欣赏,一面谈论和品评。并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真伪,作为品评谈论的主要内容。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真迹已作了唐太宗的殉葬品,现存的都是名家临摹经过石刻的拓本。田家英说。陈伯达则说:《兰亭集序》陪葬于武则天,留存在世上的均是宋人仿托。林克说:古籍中有萧翼赚兰亭的传说。 
  毛泽东一面聆听他们三人的议论,一面思考着,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他环顾了一下陈伯达、田家英和林克后,向他们讲述了入木三分一笔鹅字墨池等王羲之刻苦勤练的故事。最后,他又把话题一转,讲起了天宝《兰亭》、定武《兰亭》、落水《兰亭》、蝉本《兰亭》等集中传说中的《兰亭集序》,并结论性地说:《兰亭集序》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更大。要是真迹能留下来那是国宝啊!可惜葬到唐皇的坟墓里去了。他还说:我赞成田家英的说法。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是多么熟悉。 
  著名书法家田兵在谈到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时,这样说: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从心所欲,不逾矩,处处是对立统一,处处体现着艺术美的形式法则,侧险绝不失均衡平正,燥润相杂更显韵律和谐,参差错落无不顾盼呼应,疏密径庭自能虚实相生…… 
                                             
   1958年,毛泽东应《红旗》杂志的邀请,为之题写了刊名。就红旗二字,挥毫泼墨而写了好几帧。最后在一帧的字上方画了两个小圈,在字的右上方,画了一个小圈,表示了肯定。同时又在红旗二字的下方写了一行小字,加以注释: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可想而知,毛泽东在书写红旗二字的时候,脑海中曾涌现出演员们表演《红绸舞》时那优美自如、飞动旋转、潇洒飘逸的红绸的情景,并把这一形象思维凝于笔锋,达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 
  后来,毛泽东又应宁夏同志之邀,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在这里,他把红旗漫卷西风一句中的红旗二字,写得是那样猎猎飘逸,宛如一面红旗漫卷西风于六盘山之高峰。从今日长缨在手起,字形越来越大,当写到何时缚住苍龙字时,又笔锋一转,恰似一条绳索,在字上绕了许多圈,把苍龙捆绑了起来。这时,毛泽东书写的神情,绘成了书法艺术中的一幅心画。 
  从毛泽东书法特点上看,一个是行草取大草或狂草的气势,一个是行草取小草的气势。这是他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一个明显标志,简直到了随意挥就,自然而成,天衣无缝的境界。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的创新,是在学习借鉴古人之长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田家英曾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荇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在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又不拘泥于怀素体,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毛体。他说: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 
  到了晚年,毛泽东仍对书法艺术学习与研究不止。1975年春,他在杭州住了两个多月。其卧室之内布满了字帖、碑帖。他这种刻苦钻研书法艺术的坚强毅力,是令人钦佩的。这种刻苦精神,也是他在书法艺术上能获得世人公认的书圣书法艺术大师称号的原因之一。同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也是与其经历、知识及雄才大略分不开的。书法家王鹤宾在《行草书圣毛泽东》一书中说:毛泽东是位历史上罕见的书法艺术大师,右抑王羲之的行草,左逾张旭的狂草,并列为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三绝,是理所当然的。这一高度评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